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的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资源能源集聚区、生产生活高密度地区,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乃至生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山西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资源型地区转型方面需要蹚出一条新路子,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
在黄河流域发展的大背景下,山西需要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主线,正确理清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清晰辨识山西在黄河流域发展中的地位,把握好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发挥山西在黄河流域中的优势,从黄河流域省份及黄河流经市县两个层次统筹把握,一体推进,形成良性互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山西应有的贡献,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要将生态修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进入关键期,结构性转型难题与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凸显,需要走出经济发展安全区,着眼未来发展,科学定位。同时,由于煤矿开采生态修复问题、水资源上中下游流量不足等,要求我们在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将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山西作为资源型综合改革试验区,要先试先行,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培育更要引入与承接,承接我国东部发展起来有难度的产业,在保护生态产业的前提下,快速推动山西产业链垂向升级。要切实推动第三方政策绩效前、后评估。政策发挥是否有效依赖于政策的连贯性,更决定于政策产生效果的绩效。基于此,山西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下,应加强对项目层面的事前和事后评估,依托第三方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展开独立评估,切实将政策落地。要增加多元化服务方式,从“管理”走向“服务”。政府服务在优化环境、助力发展以及服务群众等方面越来越重要,新型的便民处理方式也成为主流,山西需继续加快“掌上、网上、线上”建设,切实加强“一网通办”和“一窗受理”的能力。要打通要素流通渠道。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全盘考虑,加强统筹规划,加快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山西各市县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目标,统一规划,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立生态保护之根,统筹推进生态修复体系。山西作为黄河中游省份,需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建设,筑牢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山西的生态修复与保护需要纳入国家黄河流域战略中,统筹国家与地方力量实施修复。第一,要摸清底数,如何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效率控制和限制纳污红线,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环境流量调控,确保生产生活用水保障能力。第二,建立流域尺度的生态补偿制度。着力创新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现跨区域跨流域开展水污染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明确黄河流域水生态补偿制度,明确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
立文化牵引之魂。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五台山国际旅游区、洪洞大槐树、平遥古城等历史资源,但在山西文化旅游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整体规划与保护。第一,要开展黄河沿线文化资源普查,制定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和风貌管控清单,统筹推进山西省地上文明的整体性、抢救性、预防性保护。第二,加强黄河“文化+”拓展提升,创新发展沿黄全域旅游,发展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等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以黄河为主题的农业庄园、特色小镇等。
立民生保障之基。山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比较多的省份,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持续努力。第一,要搭建脱贫之后的防止返贫机制和差别化支持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第二,在黄河流域空间格局统筹推进空间和要素协调发展,搭建横贯山西的黄河流域交通大通道。
立创新转型之要。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有先试先行的勇气与措施。第一,要绘制黄河流域“东产西落”的路线图,山西在转型过程中,要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承接东部地区转移产业,在现有产业链基础上实现垂向升级,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产业精准承接。第二,要发挥国家级产业集聚区集聚与溢出效应,激发产业内部循环,助推产业与省内外、国内外的相关产业实现良性互动。
立长效保障之则,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等重大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时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要建立中长期发展长效保障机制,做到“一张图”牵引,“一条路”发展,在改革中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