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培育壮大战新产业 稳固长治市工业经济——长治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行简析

2023-11-22 09:54 来源: 长治市统计局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一)产业分类

通过多年培育发展,长治市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具备了一定工作基础和产业基础,形成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后劲不断积蓄,发展潜力逐步显现。

2023年,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位数为149户,2022年增加24户,占规上工业企业的20.7,比202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产业单位涵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8大门类中的7个门类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0,比上年增加3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户,企业数与上年持平;新材料产业33,比上年增加6户;生物产业14,比上年增加3户;新能源汽车产业4,比上年增加1户;新能源产业29,比上年增加2户;节能环保产业54,比上年增加9户

(二)县区分布

2023年全市战新企业数149户,同比增长19.2%。潞州区45户,同比增长21.6%;上党区8户;屯留区13户,同比增长30%;潞城区20户,同比下降4.8%;襄垣县19户,同比增长26.7%;平顺县7户;黎城县5户;壶关县5户;长子县6户,同比增长50%;武乡县8户,同比增长33.3%;沁县暂无战新企业;沁源县13户,同比增长85.7%。

(三)运行情况

20231-9月长治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7%,完成营业收入1358.9亿元,占规上工业41.9%,同比上升4.0%;利润总额89.4亿元,占规上工业23.2%,同比上升117.5%。从战产业门类产值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战产值上升24.8%;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战产值下降8.8%;新材料产业战产值增长2.1%;生物产业战产值增长15.8%;新能源汽车产业战产值下降30.3%;新能源产业战产值下降3.3%;节能环保产业战产值增长11.8%。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

从总量来看,战新企业户数由去年的125家增加到今年的149户,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全市规上工业战新产值仅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5.7%,虽然较去年提高3.2个百分点,但总体来说占比不高。从规模来看,149家战新企业中,企业规模主要集中在小微型,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小。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

8大战新门类中,目前数字创意产业为0外,其余产业发展也不均衡。就贡献拉动看,20231-9月份战新7个门类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不均,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0.1%、新材料产业3.1%、生物产业3.4%、新能源汽车产业-0.1%、新能源产业0.8%和节能环保产业75.2%,节能环保产业贡献较大,其余产业贡献拉动则均在5%以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还为负拉动。可见,全市战略新兴产业内部发展还不够均衡。

(三)人才支撑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长治市通过集群化发展方式,将企业、项目、技术一并引进,不断破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瓶颈。但随着长治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培育壮大,人才总量不足和高层次人才缺乏的问题日趋显现。为此,必须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各项人才政策,营造引得来、留得住、作用发挥好的人才环境,优化人才结构,壮大人才队伍。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议

长治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导向应该是保持现有资源和能力,保持在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的发展优势,提升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还要培育新动能,完善补充目前数字创意产业的空白领域。

(一)多措并举保证战产业规模

截至目前长治市仅有战企业149户,虽然占全部规上工业的20.7%,但小规模企业较多,为改善产业规模较小这一困境,政府应一方面加强对战产业各项优惠政策的宣传,让企业了解战企业产业发展优势,提升发展意愿。另一方面多对县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共同提升产业相关知识,对临规、达规拟升规企业进行预查,提前确认是否为战企业,保证年报认定战企业时全部准确,扩大全市战新企业产业规模

(二)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产业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产业规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对相关产业具有良好辐射带动作用,将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振兴医药加工业,打造生物产业集群。以生物医药领域为重点,以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为方向,加快形成以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和高端化学原料药并举的生物产业发展格局,着力培育省内新生物产业基地进一步保障供应链延伸产业链

(三)挖掘增量全面发展战新产业

针对我市现状,借市场主体倍增的东风,在壮大和培育战新“弱”和“无”产业上下功夫,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鼓励此类众多小规模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小企业做精做强。依托大数据时代市场主体,补全数字创意产业。通过巩固“一强”,壮大“四弱”、“二降”,补全“一无”持续做好强链和补链工作,全面发展战新产业。

长治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联系电话:0355-3036211
晋ICP备05005523号 网站标识码:1404000053 晋公网安备 14040202000077号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